庆三八、说郑和

每年三八,我们一群女性老友,都会安排个三天两夜的聚会,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说是“庆祝”,其实并没有任何庆祝仪式,不过是南、中、北马老友见个面,叙叙旧、聊聊天,吃喝玩乐,开心过节。

今年,我们的集会地点在马六甲,住宿鸡肠街隔邻的陈祯禄街“侨生客栈”。三月七日和八日,适逢周六和周日,鸡肠街热闹非凡,沿街各类小档子货品林林总总,古董、古币、字画、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游人如织,生意火红;中式古屋改装的旅馆、餐厅几乎爆满,市场一片兴旺繁荣……而这一切,追究起来,恐怕得上溯到六、七百年前“郑和下西洋”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郑和船队带来各类瓷器、绸缎、工具,并传授房屋建筑、鳄鱼饲养、水稻种植及工艺品制造技术等,在“满剌加”建立仓库,挖井取水,将这里作为船队中途补给站。至今,船队挖掘的古井仍在,依然有水,而马六甲最吸引人的景点,当然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相关遗址。

郑和,这个来自中国明朝的文化大使,纵使经过几百年时间的洗礼,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留给马六甲的巨大遗产,至今还在为当地居民创造财富。郑和船队留下的文物,和马六甲独特的“峇峇娘惹”生活形态,构建了马六甲“古城”的坚实内容,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特别是中国游客,马六甲是他们畅游新马的必到之地,中国国家领导人如胡锦涛、王歧山等,都参访过马六甲。

民间学者陈达生博士,将毕生收藏,创办了“郑和文化馆”,把郑和的丰功伟绩,呈献在今人面前。陈博士是郑和研究专家,是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和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馆长,除了古董收藏之外,他还致力于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历史古城和古建筑之保存与修复的工作。本地民间各界人士与国际历史文化学者都十分重视“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都在竭尽所能的保护、修复与推介相关珍贵史料与文物,可叹我们的掌权者,却因莫名其妙的偏见,不重视或不愿珍惜郑和留下的宝贵遗产,放着现成的宝藏不开发,却花大钱到外国“招商引资”,以致欠下十亿债务,让原本可以宽裕度日的甲州人民,无端负债。

郑和是回教徒,当权者也是,可二者差异何其大呀!几百年前的郑和对马六甲人民只有付出,长期庇护,而现在的官僚们,如果能让雄伟的郑和石雕像高高耸立在三保山上,而不是“藏在”马六甲历史博物馆后面的小山上,就善莫大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