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语文政策不能达致国民团结

(本文刊登在2012年10月13日《光华日报》异言堂)

2012年9月国阵提呈的《国家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2013-2025》除了延续2007年教育大蓝图侧重于建立民族国家(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文,并注重伊斯兰宗教思想),更进一步提出从2014年开始,华小和淡小四年级采用与国小一样的国文课程,把学习国语的时间从现在的180分钟,增加到570分钟,增加幅度超过2倍,引起华、印族群哗然!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小和淡小的母语学习时间能不被缩短吗?教育大蓝图真正落实后,华小和淡小还能是真正的华小和淡小吗?

教育发展大蓝图是基于过去十年来有越来越多华、印裔学生进入华小和淡小就读,认为这将削弱学校通过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促进团结的努力,而大幅度增加华、印小学的国语教学时间。

这样的思维,衍生2个问题:
1,让各族学生多学国文、多交流,真的可以促进团结吗?从同文、同种、同宗教的马来族群分别参加三个不同政党,说明使用同样语文完全无助于团结;再看两大政治阵营(国阵及民联),都是由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政党组成,也反证了“多元才是团结之本”。这些现实情况已经否定了“单一语文促进团结“的说法,为什么在制定教育大蓝图时,没有参照以上现实?

另一方面,国民要和谐、亲善(这是团结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教科书的内容和老师的心态。像当前的国小,课程明显歧视华、印族,历史的写法也对这两大族群极不公平,有些老师还公然叫华、印裔学生“balik Cina, balik India”,极端分子叫嚣华、印裔为“Pendatang”等等,有关方面明显走种族主义路线,搞得种族关系紧张,但他们不正视问题的关键,修正自己的种族思维,却妄想通过削弱华、印文化来“促进团结”,结果是越团越不结,甚至一团糟。

2,华、印学生选择接受母语教育必有其原因,不顾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单方面强制华、印小学大幅度增加国语教学时间从而削弱其母语地位,已经造成强大的反弹,可以预见,政策施行后反弹会更大。

“语文是民族的灵魂”,剥夺一个民族学习自己语文的权力,等于消灭他们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还能成其为“民族”吗?二战恶魔希特勒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重温希魔的“名言” ,对照我们的现实情况,我们会更清楚《教育大蓝图》的本质,也更能看清政客的真面目。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于人们的心态。一个亲切的眼神,不管出自那个种族的眼睛,都能给人温暖;一句关怀的问候,不管用什么语言,也能传达窝心的善意。反之,心怀怨恨、妒忌,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以大欺小、出口伤人这些言行,不管用什么语言,只能制造矛盾、扩大分歧,与“团结”背道而驰。因此,要达致国民团结,关键是教学内容和老师态度(背后是政府的政策),而非简单的采用单一语言。如果国民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变,照样充满偏差和种族歧视,即使全民都用同一语言,也不可能达到团结。

今年8月,首都市中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亚太口琴节”,专程前来参与盛会的各国口琴爱好者多达2千人,齐集成功时代广场,参加口琴比赛、演出、讲座等活动。这些人来自中、港、台、日、韩、新、马、印尼、澳、纽、美、意、法等国,尽管语言不同,但通过音乐,大家释放善意,相互迁就,现场那种欢乐与团结气氛,感染了每一个人,欢呼、欢笑声不绝于耳。团结靠的是和谐的心态,而非共同的语言。这个2年一度的“亚太口琴节”,最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语言的音乐人,完全可以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共同“吹动世界和弦”(本届口琴节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