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张健博士的“论三语‘病’举”(刊载于6月19日中国报“人人咖啡店”),十分认同,也深深感叹:华文中、小学的“三语并重”课程安排,除了少数学生得以真正掌握三语,大部分学生的“下场”却是“三语病重”,“……三语中一语都学不到位,汲取不到语言的养分,便不能内化为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修养;…… 反映在日常行为上,就是好动、懒惰、注意力不集中、自理能力差、生活没有目标等。”张健博士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早在1956年,教育家严严章博士便已看到这个问题。他在“马联教育报告书的批评”一文中指出:“华文小学的语文功课太重。……中学小学的课程都是文绉绉的,科学等等的份量必然是收得太紧,……由于语文的负担过重,固然会损害到语文本身的教学效果,也会损害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
大马的华人家长们,大多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和才艺:华文是母语,要学;英文是国际语言,非掌握不可;马来文是国家语文,当然也得学好。此外,有些家长还让孩子学绘画、钢琴、舞蹈等,很怕孩子学少了,输给别人。因此,华文小学若不“三语并重”,一定会输了“市场”,无法生存。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往往造成孩子“输在终点”。
华文教育在单元教育体系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百多年来血泪斑斑,而执政者的牵制越来越紧。在今年开始实施的“2013-2025教育发展大蓝图”全面落实之后,“华文教育”也许就会走进历史博物馆,到2025年大蓝图“完成”之时,华文教育可能跟着完结。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蓝图要求华小从四年级开始,大幅度加强国文课程,牺牲的必然是华文。小学华文学不好,自然无法衔接华文中学课程,更遑论华文大学了。这叫“连根拔起”,不由你不死。
在“内外交困”的窘境中,华文教育也许得另辟溪径,方能突围而出,生存发展。 ##
华文教育面对严峻考验
读了张健博士的“论三语‘病’举”(刊载于6月19日中国报“人人咖啡店”),十分认同,也深深感叹:华文中、小学的“三语并重”课程安排,除了少数学生得以真正掌握三语,大部分学生的“下场”却是“三语病重”,“……三语中一语都学不到位,汲取不到语言的养分,便不能内化为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修养;…… 反映在日常行为上,就是好动、懒惰、注意力不集中、自理能力差、生活没有目标等。”张健博士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早在1956年,教育家严严章博士便已看到这个问题。他在“马联教育报告书的批评”一文中指出:“华文小学的语文功课太重。……中学小学的课程都是文绉绉的,科学等等的份量必然是收得太紧,……由于语文的负担过重,固然会损害到语文本身的教学效果,也会损害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
大马的华人家长们,大多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和才艺:华文是母语,要学;英文是国际语言,非掌握不可;马来文是国家语文,当然也得学好。此外,有些家长还让孩子学绘画、钢琴、舞蹈等,很怕孩子学少了,输给别人。因此,华文小学若不“三语并重”,一定会输了“市场”,无法生存。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往往造成孩子“输在终点”。
华文教育在单元教育体系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百多年来血泪斑斑,而执政者的牵制越来越紧。在今年开始实施的“2013-2025教育发展大蓝图”全面落实之后,“华文教育”也许就会走进历史博物馆,到2025年大蓝图“完成”之时,华文教育可能跟着完结。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蓝图要求华小从四年级开始,大幅度加强国文课程,牺牲的必然是华文。小学华文学不好,自然无法衔接华文中学课程,更遑论华文大学了。这叫“连根拔起”,不由你不死。
在“内外交困”的窘境中,华文教育也许得另辟溪径,方能突围而出,生存发展。 ##
11 年 ago 华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