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生只会死背?——邱家金主观偏执

针对副首相慕尤丁指华小生在数理科上比国小生优秀的言论,邱家金非常不爽,迫不及待站出来指责华小生只会死背,缺乏创意,不值得国小“取经”。

这位不曾受过华文教育的历史学家,向来主张单一源流教育制度,发表言论,十分主观,争论性很大,经常引起反弹,但他依然故我,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过这次他错得离谱,作为华校生,我要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问题。

凡是曾经念过华校的人都知道,华校生数理科会比较好,是因为用母语教学,容易理解,也就容易学会,并非单靠死背。特别是数学,解题计算,不可能背 —- 唯一要背的,是乘法表和公式。但这些东西,用其他语文教学,学生也一样得背,并不是用英语或国语教学就可以豁免。要学好数理,如果连公式都背不出,如何学得好?何况小学阶段,属于打基础阶段,基础没打好,学习难标青。另一方面,背也有背的好处,如写文章,如果可以适当引用诗词名句,文章就显得有文采。而那些诗词名句,不背牢,如何得以运用自如?

说到乘法表和公式,我们应该自豪,用华语背这些东西,比起用国、英语,容易得多。我们试以乘法“九九八十一”为例,中文只有五个音,英文和国文多少个音?自己读读看,就知道远不止五个。越长越难背,等于越难记。连公式乘法表都记不得,数理如何好得起来?慕尤丁打算让国小落实华小的数理教学法,值得赞扬。不过,华小生数理好的关键,可能还在于华文的独特性,而非只是教学法。

华文有什么独特性?首先,她是象形文字,有形有音,而拼音文字只有音,没有形。人类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所以,学习拼音文字,只用到左脑;华文除了字音,还要认字形。图像中枢在右脑,学华文无疑可以达到左、右脑并用,能有效提高学童智商。美国医生甚至采用学汉字来治疗儿童的“失读症”(突然看不懂英文的特殊症状)。

华文的另一独特之处,是由单字组成词句,而每个单字都有意义,只要你认得那些单字,它们组成的词句,也大体可以理解。但拼音文字就不同了,每个字都是一组字母,特别是专有名词,又长又怪,外行人如看天书,只有相关专业者才能阅读无碍。又如简称,马航,我们一看就可猜出与航空有关,英文简称MAS,不懂马航的人,单从那三个字母,很难猜得出是什么机构。

就因为中文的独特性,我们轻易看得懂许多专书。运用自己认得的三几千个汉字,就足以纵横书海 — 我在中学时期,阅读天文、物理、古典文学 、乐理等专书,没有困难。如果把有关书籍换成拼音文字,能读通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华小生给邱博士Copy Cat的印象,其实是“ 背多分”的应试教育制度以及华人家长重视孩子教育造成,无关教学媒介语。就因为华小学生成绩比国小优异,邱就认为华小生是只会死背的Copy Cat,这对华小极不公平。

我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很多,各族群都在寻求改革,无奈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家长也是成绩挂帅,又有邱教授这样的权威经常发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来模糊焦点,教改之路,就越发难走了。

应试教育制度扼杀创意,无可辩驳。但政府却不敢大刀阔斧加以废除,私人界只有自求多福,什么“全脑开发”、“多元智能”、“珠心算”、“蒙眼学习法”等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补习中心,如雨后春笋,到处冒尖。个别家长,甚至不让孩子上小学,而选择在家自己教。星洲日报近几个月来不断征求教改佳文,也是看到教改的迫切性,利用媒体优势,集思广益,以便寻求可行的教改良方,期望各方携手,开辟出一条新华教的康庄大道。

教育是个大课题。在我国,华文教育不仅是个大课题,还是一个“敏感”课题。作为地位显赫的专家学者,针对教育课题发表言论,必须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否则只能添乱。眼下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专家学者再来添乱,除了显示自己后知后觉,或不知不觉,不可能在自己头上增加什么光环,更无助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