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无限好!
人老话就多.本地有老马,新国有老李.两老皆已到了风烛残年,本该在家安享晚年,或者”含饴弄曾孙”, 却都不甘寂寞,越老话越多,是也讲,不是也讲.仗着长时间掌权的余威,久不久放放厥词,搞得议论纷纷,甚至人心惶惶,他俩因此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而国人会不会受到伤害,完全不在这类老糊涂的考虑范围.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读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在乎的,只有自己!
老李关闭南大,并非真的是南大不合格,而是他延续殖民地政权唯我独尊,专横霸道的消灭华教政策.如果南大在草创时期真有什么不足,作为国家领导人,他为何没有伸出援手? 他受英文教育,爱死英文,恨死华文,是他的事,我们可以尊重他的选择.但要别人也和他一样独尊英文,贬低中文,问题就大了.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眼中只有英文.南大创办时那股强大的群众力量,明确的告诉老李,很多人爱华文.
老李动用国家机器关闭南大和华文中小学,使得新国的华文人才日渐凋零.但他要和中国做生意,总不能跟中国人讲英语吧,因此每年都到马国招揽独中生.凡合格者,不但学杂费全免,还给零用钱,让这些马国中文人才,到新国免费深造,毕业后替新国服务.— 如果华文人才那么差,老李为何要”抢”?
另一方面,新国政府有计划招揽中国人移民新国,是因为他们”差”,新国才爱吗? 老李掌权时大捧中国,也是因为中国差吗?
对照老李的一些行为,我倒有些奇怪,觉得他尽管口贬中文,自己却未能全然洋化,甚至还十分封建迷信—-迷信中国龙!如果大家够细心,应该会发现,在老李还是总理时,他一心要栽培儿子李显龙继位,当年新国纸币,好几种都印上龙图案!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老李既贬中文,为何崇尚龙? 如此矛盾,难怪他经常讲错话.这个英文人,”望子成龙”的表现,多么”中国”!安排儿子继位的做法,又多么像中国帝王!
这个世界,种族,文化错综复杂,大家必须互相尊重,否则天下大乱.老李读英文,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也缺乏”有容乃大”的胸怀,更无从了解华文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蕴藏大量宝贵的知识和哲理,不学中文,不可能知道.就以小孩读的<千字文>为例,开头几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寒来署往,秋收冬藏.”讲的是天文,农耕的大道理.记得我小学读英文: A man, a pan, a man and a pan, a pan and a man. 14个字,就学得不相干的2个字:man 与 pan .千字文开头的24个字,涵盖地球的形成,日月的盈亏,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农耕的道理,内容丰富.—英文有多优越,一比就知.老李不懂乱评,正是他传承殖民地主子病态思维的表现.
马新摆脱殖民统治虽说已经50多年,但殖民地英文至上的流毒,依然无所不在,甚至连标榜维护华教的”林连玉基金会”,也请来一个英文人杜乾焕做会长,还莫名其妙的把”精神奖”颁给不懂中文,也没维护过华教的林碧颜律师,和主张独中采用英文教数理的胡万铎先生! 所以,不要一味责怪老李,他起码口心如一,言行一致,而我们的华教”精英”,却讲一套做一套,拿着”华教族魂”的令牌,去讨好英文至上者!
要评论中文与华文教育,先决条件是精通中文.本文的标题:”中华文化无限好”,是我中学(巴都华仁中学)校歌的一句歌词,下一句是:”发扬光大永无穷”!歌词出自母校五十年代校长严元章博士的劲笔.严是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精通中英文,其英文造诣,即使不比老李好,肯定也不会比他差,但严博士极力推崇中华文化,坚定认为” 中华文化无限好, 发扬光大永无穷”!
李是唐朝天子姓氏,姓李者,起码得读读唐诗.唐诗目前被”读经教育”者列为幼教教材.老李,你要评论华文华教,先进幼儿园读几年<论语>, <老子>和<唐诗>再说吧! ♣
fantomas lai
14 1 月, 2010 @ 10:17 上午
A chinese who does not know chinese language is already a SHAME but compared to a Chinese who looks down upo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some more suppress them is a BIG SHAME. Lee committed both, so he is carrying A VERY BIG SHAME HOME and so much so that his members of family dare not face their ancestor when the time come.
fantomas lai
14 1 月, 2010 @ 11:28 上午
14.1.2010 11.25am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Lee.s matter against chinese language please refer to page C12 of today Nanyang Siang Pau